職業中學工程

By Dr. Ernest Cheng & Mr. Peter Leung
2008

「人人有書讀」Open Educational Access,一個你與我都會看為「基本人權」的項目,卻一直是廣西山區教育的大問題。

升學問題仍嚴重
表面上看,國家「九年義務教育」實施後,升高中前輟學的情况已大大減低。當然,從偏僻山區家庭出來的孩子,特別是一直被輕看的女孩,若要遠赴縣城去當寄宿生,他們的經濟壓力依然十分沉重。若「文更」冷眼旁觀,不加以援手,縱然國家「九年義務教育」政策存在,許多山區的孩子還是沒有書讀!

從今次考察融水、龍勝和資源三縣的滙報資料顯示,「九年義務教育」結束後,攔阻升學的問題依然嚴重!平均六、七位廣西山區初三畢業生中,只有一位能成功升讀高一。我們絕對不能接受85%初三畢業生面臨輟學的事實!試想想:一個只有初中三年級文化水平的青年,踏進勞動市場能作甚麼?他的前途能光明嗎?

這些數據顯示,我們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!特別是那群品學兼優的孩子,我們倘若能夠資助他們升讀高中,甚至考上大學,是一件極美的事。所以「文更」仝人需要繼續齊心協力,減低因「住處偏遠」或「收入偏低」對農村和山區家庭所造成的傷害。

我們不得不承認,幫助窮困學生進高中、上大學,是十分長線的投資。從升讀高一、到高考成功、到大學畢業、到安排合適的工作,都是一條既漫長又遙遠的路。高考難關重重,大學費用高昂,畢業後也不一定保證前途理想。許許多多的學子,大學還未畢業,卻早已背負沉重的債務!

「融水縣職業中學」
今年四月十三日,「文更」一眾十多人探訪了「融水縣職業中學」,讓我們認識到另外一個幫助廣西貧困山區的方案。

「融水縣職業中學」是融水縣唯一的職業中學,有學生1300人,入讀的都是初中畢業生;每年報考職中的初中畢業生約1300人,因學位有限,只能錄取大約400人;學生入讀後三年結業。職業中學與融水縣兩所高中(一中、二中)不同之處是它提供實用(non-academic)課程,如電子技工、幼兒教育、市場管理、旅遊業等。其中許多課程加插了實習元素,給學生實際的工作經驗,有點像我們熟悉的co-operative education;例如有些課程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,遠到珠三角(東莞)工廠學習。學生邊學邊做,更有機會賺取工資(聞說有些學生在數月實習期中,竟能賺取足夠一年的學費)。

我們認為,幫助「融水職業中學」是一個最直接、最快見效的項目,值得我們仔細探討。

脫貧兩面睇
首先,我們需要明白「脫貧」基本上有兩個層面:

  • 個人方面 – 因為個人條件提高了,工作有了安排,生活大大改善。
  • 鄉鎮方面 – 因整體經濟條件提高了,營商環境改善了,就業機會多了,帶動整個鄉鎮步向小康局面。

兩者可以相關,也可以無關。

資助貧困學生升高中、甚至讀大學的主要效用,是使受助者個人方面脫貧。可是,學歷越高、訓練越專,大學畢業生根本不能在鄉鎮裡找到合適的工作,他們極可能要搬遷到大城市去。所以,資助貧困學生升讀大學,可望能幫助受助人個人脫貧,可卻不一定使鄉鎮地區脫貧。

資助職業教育更有下列額外好處:

  • 讓有天份、卻只有中等成績的學生有出路;
  • 若三年後學生學有所成,並得到「一技傍身」,可望立刻投入工作,成效快速(相比傳統路徑 – 三年高中加四年大學本科 – 快得多);
  • 相對傳統路徑的經濟投資,職中投資較低;而且學生可於實習期間賺錢,幫補學費和生活開支;
  • 畢業後就業率高,職中校長告訴我們,畢業生平均每月可以賺$1200,帶動整個家庭得益、脫貧;
  • 職中課程實用,與鄉鎮的發展合拍;學生從外地所得到的工作經驗,極可能驅使他們返回鄉鎮創業(特別是小企業),帶動鄉鎮的經濟發展。

顯而易見,職業訓練能提供學生進修裝備機會,更是廣西山區最直接、最快、最有效脫貧的辦法和途徑!我們需要慎重考慮「融水職中」的需要:我們需要直接資助已被職中取錄的貧困學生,我們更需要幫助職中,協助加快學校基本建設的步伐,達到在2010年增添至3000學位的目標,讓融水縣內更多貧困家庭受益。